在歷史學的領域裡很少談論「如果」,但關於二戰的歷史中有一則著名的笑話:「如果維也納藝術學院當年錄取希特勒,或許這世界就多了一名畫家,也就沒有二次大戰了。」這樣的笑話可能太過於去脈絡化,但同時也能讓人注意到,奧地利在納粹迫害的歷史中,其實是非常值得深入了解的。
奧地利猶太人的境遇
時間回到一戰之後,奧匈帝國的瓦解,讓奧地利人將挫敗轉為尋求德意志民族主義的發展,加上奧地利境內本身就有許多猶太人富商以及難民,讓同樣在戰後備受屈辱的德國,在希特勒的時代與奧地利在種族與反猶的問題上逐漸一致,把經濟的問題拋給了左派與猶太人。後來便在希特勒的武力威脅下,奧地利取消了統獨公投後,迎來了德軍入境,並在1938年德奧合併。
德奧的合併讓許多奧地利人的興奮,認為只要德奧一家親,就能擠身為強國之列。因此奧地利境內的猶太人,於舉國陷入歡騰之時,在納粹的捉捕與維也納市民的袖手旁觀下,被推上街道開始了「擦洗派對」(scrubbing parties),在眾人唾棄與嘲笑之中,拿著牙刷、水桶在大街上清洗那些主張奧地利獨立的標語,以及擦去奧地利的國名。後來便是大家所熟知的,無數猶太人遭遇了財產被掠奪、送往集中營,或是流亡至其他國家。
奧地利的蒙娜麗莎
2015年上映的《名畫的控訴》,便是按上述歷史背景,依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。片中女主角是一名奧地利猶太裔難民,在逃亡至美國多年後,向奧地利政府提起訴訟,要求返還家族當初被納粹掠奪,後被奧地利政府侵佔的畫作,素有「奧地利的蒙娜麗莎」之稱的《艾蒂兒肖像一號》。
由於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歷史問題,在劇情設定中很難將所有問題交代清楚,例如奧地利人的國族認同轉變、二戰時期奧地利政府的共犯角色、二戰以後是如何與德國劃清界線?1990年代後又為何開始正視歷史錯誤,接受人民追討財產?每一件事情的複雜程度與關聯性,確實難以透過一片電影就能讓大眾釐清。
還財於民
但這部片傳遞的觀念十分清楚,就是「應該將過往被國家暴力所掠奪的還給人民」,也凸顯了當代轉型正義常見的困境,例如曠日費時的訴訟、時過境遷的歷史還原、被害者家屬的身心靈負擔,甚至是遭到社會大眾「不肯放手向前看」的質疑。當然這之中最大的困難,是要奧地利承認歷史錯誤,奧地利不只是單純的納粹受害者,讓社會明白要求歸還財產的人民不是傷害民族的兇手,而是實質控制權力的威權政體。
然而身為台灣人的我們,經歷了黨國治理的時代,如今時空環境已變,作為一個全球少數能進行轉型正義的地方,不能只將國庫通黨庫,黨營事業滿天下的過去當作陳年往事,而是好好地直視這段歷史,將一切攤在陽光底下後,我們才能真正的往前走,就如同片中最後女主角贏得訴訟要回畫作,且得到奧地利人的理解後,才是真正過上平靜的日子。
Comments